您的位置: 首頁 > 文旅 > 正文

東至周氏家族: 六世滿書香,百年家風傳

2022-07-19 10:03:40 來源:安徽畫報   編輯:田雙   
凡市場星報、安徽財經網、掌中安徽記者署名文字、圖片,版權均屬于市場星報所有。任何媒體、網站或者個人,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帖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(fā)表;已經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“來源:市場星報、安徽財經網或者掌中安徽”,違者本單位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。

周氏家族群英像(上:周馥 周學熙 下:周叔弢 周一良 周紹良)

東至縣周氏家風館吸引眾多游客前來參觀

市場星報、安徽財經網(www.xomn.cn)訊(記者 吳承江/文 高斌/圖)“ 布衣暖, 菜根香, 詩書滋味長”“人能吃苦,自然守分,自然勵志向上”“人能篤實,自有輝光”……走進池州市東至縣堯渡鎮(zhèn)梅城村周村組,隨處可見民房、建筑物上的這些句子,它們都出自起源這里、名揚海內外,以周馥為代表的周氏家族家訓中的名言警句。

19世紀初,東至周家不過蓬門小戶一族,但自周馥始,在晚清至20世紀初的百年時間里,周氏家族迅速發(fā)展成為文商并舉的大家族,連續(xù)六代人才輩出。周馥以布衣之身,奮發(fā)圖強,官至兩廣總督。周馥后人周學熙、周叔弢、周一良等更在實業(yè)、藏書、學術等領域成果斐然。

如今,周村現存周馥接官廳及周氏宗祠等文物遺存,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,2019年入選“20世紀中國建筑遺產”名錄,周氏家族“崇儒尚德、培心正業(yè)、清慎開明、勤儉樂濟”的優(yōu)良家風,也于2016年11月被中央紀委樹立為全國家風文化之典范。

六世書香, 百年家風。“ 周氏家風和周氏文化,不僅屬于周氏,也屬于養(yǎng)育周氏家族的這方土地,是一個值得千家萬戶共享的文化資源。每個家庭,都應該傳承民族文化精髓,改善和豐富自己的家教家風。唯此,才能家庭子孫興旺發(fā)達,國家文明富強。”東至周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周勝良如是說。

周氏人才之多足可辦大學

中國人常言:富不過三代。而周家超越這一“俗語”,締造了中國家族教育的絢麗華章。在東至縣周氏家風館,周勝良帶領安徽畫報記者走進了周氏家族輝煌燦爛的世界。

周馥幼年勤于攻讀,青年時因戰(zhàn)亂外出闖蕩。因一筆好字為李鴻章所賞識,為李器重,協助李辦理洋務30余年,參與籌建北洋海軍,協助設立天津機器局、天津電報局、天津武備學堂等事宜。自1881年始,先后任津海關道、直隸按察使、四川布政使、山東巡撫、兩江總督、兩廣總督等職。在其之后,周家的能人如長江之浪,前后輝映,燦若群星。周馥育有六子,長子周學海,在周學海的五個兒子中,長子周今覺是著名數學家和郵票大王,三子周叔弢知名度最高,既是著名實業(yè)家,又是一代藏書大家,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。

周學熙是周馥的第四個兒子,他是大名鼎鼎的北方民族工業(yè)奠基人,中國近代著名實業(yè)家。他曾創(chuàng)辦啟新洋灰公司、灤州煤礦等,于華北近代工業(yè)的發(fā)展助益頗多,與當時南方著名的實業(yè)家張謇齊名,并稱“南張北周”。他還曾任官立山東大學堂(今山東大學)總辦(校長)、北洋工藝學堂(今河北工業(yè)大學)督辦(校長),于近代教育事業(yè)亦出力甚多。周學熙的長子周志輔,集實業(yè)家和收藏大家于一身,人稱戲單大王;三子周叔迦,現代著名佛學家,歷任北京大學、清華大學教授,中國佛學院院長等職。

周家第四代良字輩、第五代啟字輩依然人才輩出,學者居多。比如著名歷史學家、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周一良,著名數學家周煒良,著名紅學家周紹良,著名生物學家周以良,著名建筑家、曾任北京亞運會工程總建筑師周治良,空間及地理信息系統(tǒng)專家周啟鳴等,傳承至今,長盛不衰。

其中,周一良作為當代中國學術界著名的史學家,幼時打下深厚國學功底,后又接受新式教育,先后就讀于燕京大學、清華大學,留學日本和美國,精通多門外語。他在魏晉南北朝史、世界通史、日本史、亞洲史、敦煌學等學術領域頗多創(chuàng)獲,長期執(zhí)教北大,是中國史學界的泰山北斗。季羨林曾這樣回憶周一良:“中年后他專治魏晉南北朝史,旁及敦煌文獻,佛教研究,多所創(chuàng)獲,巍然大師,海內無出其右者。”

到周家第六代,已遍布海內外大學、科研機構,從事于各行各業(yè),多有佼佼者。

在那些動蕩歲月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(yè)中,周氏族人沒有一個走入歧途,且懂得與時俱進,絕大部分在文化學術界發(fā)展,并在各自領域為新中國作出了杰出貢獻。有學者曾說,周家的人才之廣、教授之多,可辦一所中等規(guī)模的大學。

有益于國于民之事,莫不勇往圖之

周氏家族能興旺發(fā)達跨越百年而不衰,真正實現了中國人的“家學淵源”“代有人出”的傳統(tǒng)理想,可以說正是源自于其家教家風的巨大作用。

翻開《周氏宗譜》,家訓六條、家規(guī)十八條赫然在目。周馥晚年還撰寫了治家寶典《負暄閑語》,關于讀書處事、待人治家都有詳細訓誡,要求后世子孫隨時參悟以助學力。

培心地。家訓第一條:“心為一身之主,身為一家之主。培心地即培家本也。人生世間,百物受用有盡,惟此善根無盡。”周氏后人之所以多誠惠桑梓,跟“培心地”這一家訓有莫大關系。

周學熙曾經回憶,母親吳太夫人性極慈祥,生平見貧苦人,施濟如恐不及。其母曾經告誡周學熙說:“家鄉(xiāng)山多田少,生計艱難,汝異日有力,必多辦善舉。”周學熙謹志不敢忘,他關心家鄉(xiāng)建設,熱心為家鄉(xiāng)辦學校、建醫(yī)院、創(chuàng)講習所、造大橋、筑河壩、辟義田、修文廟、護文物、捐資編縣志等,做了許多澤被后世的實事,使鄉(xiāng)人受益至今。

勤學習。家規(guī)第三條:“子孫七八歲須入塾讀書,朝夕不離書房,勿與邪避之人相近。”周馥認為,第一等好事是讀書。他在《負暄閑語》讀書篇中告誡子孫,要“眼覷千古之上,心契造化之微”,教育后人讀書、做人、做事都要樹立大格局。格局大,方可做大事,成就大事。周馥不僅嚴格要求子孫后人,自己也一生與書為伴。

從正業(yè)。家訓第四條:“子弟如讀書不久,急欲謀生,必須力勤正業(yè)。”《負暄閑語》處事篇中也提到:“大凡人存心公正,則慮事詳審。先審此事于國有益否?于民有益否?即有益矣,能持久而別無流弊否?”要求后人從正業(yè),做正事,以國為重,顧全大局。

周馥為人正氣凜然。他在自序中說:“我任司道日,遇有益于國于民之事,莫不勇往圖之,未嘗一日偷安。每當利害未明時,先為大府畫策。”1875年,周馥協助李鴻章籌建北洋海軍,三年后母親病故,他丁憂回鄉(xiāng)。深知周馥才干的兩江總督沈葆楨托人致意,希望周馥留在江蘇。周馥答復道:“李相國(李鴻章)待我厚,我既出山,安可無端棄北而南?大丈夫出處,惟義是視,何計利害?”守制期滿后,周馥最后還是毅然決然地回到海防支應局,為北洋海軍建設殫精竭慮。

辛亥革命后,受內外壓力,周學熙創(chuàng)辦的灤州煤礦和英商霸占的開平煤礦被迫不公平合并,灤州煤礦以十倍面積只得四成利益,而且管理權盡入英人之手,其結果與周學熙的開辦初衷簡直南轅北轍。為此周學熙拒絕出任新公司的督辦,還在家中寫了一副對聯:“孤忠惟有天知我,萬事當思后視今。”周馥孫輩同樣謹守家訓,看重民族大義,始終將國家利益放在心中。

文化潤澤人心,鄉(xiāng)村綻放新顏

作為周馥故里所在地,依托周氏家風文化,近年來,梅城村周村組大力推進人居環(huán)境整治工作,充分營造文化弘揚與傳播的氛圍,助推鄉(xiāng)風文明。充分用好“周氏家風”名片,做好周馥接官廳、周氏宗祠及諸多傳統(tǒng)建筑等寶貴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,依托建筑遺存,因地制宜增添文化墻、家風墻,建成村內廣場、文化大舞臺處,復建牌坊遺存、書香長廊、佇望亭等具有文化氣息的小景點多處,隨著東至周氏家風的傳承弘揚,美麗周村逐漸綻放出無限魅力,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打卡地。

百年家風,文化探秘,文化是地方精神源遠流長的精神之源,是根植于人們心中永遠不變的家風和習慣。周氏家風文化不僅潤澤一方,更是傳揚四方,最為鮮明的是為堯渡鎮(zhèn)的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,各村社區(qū)廣泛學習并汲取周氏家風文化中的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精髓,深入挖掘本村優(yōu)秀的傳統(tǒng)文化,助推鄉(xiāng)風文明,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,為各項工作的開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。這里的鄉(xiāng)村振興,是正在發(fā)生的現實,也是振奮人心的未來。

如今,漫步周馥故里,既見山清水秀,又睹歷史滄桑,無論已老的古物,還是當下的新生,它們所蘊含著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的正能量卻經久流傳,輝煌依舊,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。

上一篇:荷香飄來靜讀書
下一篇:最后一頁
分享到:

安徽財經網手機版

市場星報公眾微信

市場星報微博

掌中安徽APP下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