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9月9日晚,江蘇南通一名13歲女孩留下遺書后離家出走。11日,女孩尸體在河道中被發(fā)現(xiàn)。女孩遺書中對母親所言戳心:“我真的就是個徹頭徹尾的廢物……你要幸福啊……”3月22日,河北邯鄲一名11歲的男孩帶著9歲的妹妹從四樓跳下,兩人均摔成重傷。蘇醒后的男孩告訴家人,跳樓是因為連續(xù)玩手游后想驗證游戲情節(jié)。(9月20日《法治日報》)
客觀地講,國家對生命教育越來越重視,每年兩會都有代表和委員帶去議案或提案,要求強化“生命教育”在中小學課程體系中的地位。但長期以來,對青少年開展生命教育有些流于形式。有些省份已經開始在中小學開設“生命教育”試驗課,或直接把生命教育納入學校教育范疇,但成效并不明顯。
長期以來,我國國民忌諱“談死”,學校和社會教育缺乏對生命的了解和思考,從愛惜生命、感恩生命的角度看,對未成年人的生命教育仍存在不少短板。其實,別說是未成年人,就是不少成年人,未必對生命的意義有更充分的理解,對生命的由來、如何保護、敬畏自己和他人的生命,并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,以至于漠視生命、殘害生命的悲劇偶有發(fā)生。
而接受過生命教育的人,比沒有經過生命教育的人,無疑有更健康的心理和人格。每個人都想擁有精彩的人生,雖然生命有來就有去,但如何敬畏生命,過有質量的生活,需要正確的教育和引導。遺憾的是,我們平時對生命教育的重視還不夠,在內容、時長、方式、方法等方面并沒有形成體系,這使其不斷被邊緣化、形式化、功利化。
可見,必須補齊“生命教育”這塊短板�?傮w看,我國家庭和學校對學生的生命教育相對缺乏,因此,在達成生命教育是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共識后,還必須在教育內容和方式上與時俱進。一定要讓孩子們明白,只有在生命得到保全的情況下,生命才具有其他意義,由此才能讓其珍惜生命、熱愛生命、尊重生命,并以健康、理性、樂觀的態(tài)度,延續(xù)生命的同時,使人生更精彩。
劉天放